福建長樂:見證鄭和七下西洋 今日弘揚海絲文化

新華網福州5月15日電(記者沈汝發)在福建長樂市的鄭和史跡陳列館內,有一座寶貴的文物——《天妃靈應之記》碑。它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長樂鐫立的石碑,詳細記載了歷次下西洋的目的、經過、成果等。

“這是研究鄭和下西洋最為珍貴的文物?!遍L樂鄭和研究會秘書長曾國新說,各種史料都證明海上絲綢之路在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時達到鼎盛時期。

據考證,鄭和率領200多條船、2萬多人七下西洋,歷經28年,到達30多個國家,航程10萬余里?!耙幠V?、造船和航海技術之先進、到達國家之多、持續時間之長、航程之遠、貿易之盛,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p>

鄭和下西洋其意在“宣德化柔遠人”和“與諸番貿易”。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陶瓷等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國王,以美麗的絲綢為紐帶,與南亞、東南亞、東非等國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

沿線一些國家還跟隨鄭和的船隊到中國訪問或自己組團來訪。曾國新說,馬來西亞就曾組織數百人赴中國訪問,沿著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中外交流非常密切。

據介紹,有一個叫“晚占”的晚稻品種,原來是福州的稻谷品種,經海絲之路,到越南改良后,又返回到中國。原產異域的“番薯”,也經歷了神奇的海絲之旅,“有一種說法是一名叫陳振龍的長樂華僑,從菲律賓沿著鄭和開辟的航線帶回來的”。

“福建長樂是鄭和下西洋的舟師駐泊地和開洋起點?!痹鴩抡f,當年,在長樂一個叫太平港的地方曾樓船如林,旌旗蔽日,鄭和船隊每次開洋,必集結于此整訓,等到冬至以后東北季風來臨再開船出海。

太平港是長樂城西浮峰山下的環形深水港灣。如今這里早已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但攝于1984年的一張黑白照片顯示,當年這里依然是一片水泊。

在太平港的開發中不斷有航海遺存出現。1988年,地質部門對這里的勘探顯示仍能鉆探到瓷器碎片層。在隨后的開發建設中,不斷有人挖到船索、船碇等遺物。

《明史·鄭和》、明郎瑛《七修類稿》卷十二《三保太監》、跟隨鄭和下西洋的費信在其所著《星槎勝覽》等史料也佐證了鄭和下西洋舟師歷次駐泊長樂的史實。

鄭和的影響在長樂無處不在,甚至有全國獨一無二的鄭和信仰。據中國社科院、國家博物館等單位專家考證,長樂顯應宮供奉的神像“巡海大臣”,即為鄭和。在長樂還保存著諸多珍貴的鄭和遺跡,街頭巷尾仍流傳著鄭和的傳說。

為紀念和弘揚鄭和下西洋拓展海絲之路的精神,長樂市興建了鄭和廣場,建成鄭和航海館、鄭和巨雕、三寶亭、太平港帥營、鄭和船、祭海壇、鄭和舟師起錨處等多處紀念性建筑景觀,行走在長樂街頭,鄭和公園、鄭和路、鄭和橋、鄭和大酒店……也到處都有鄭和的印跡。

長樂是中國著名的僑鄉,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海外關系”。有關人士認為,正是追隨鄭和的步伐,越來越多的長樂子弟走向海洋,走向世界,并回來推動長樂商業經濟和社會文明的發展。

第十屆鄭和開洋節將至。鄭和與其七下西洋拓展海絲之路所體現出來的勇于開拓和“赍幣往賚之”的商業貿易精神,已經深深融入了長樂這座城市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