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駕馬車”看2019年中國經濟
■高玉偉
2018年,中國經濟穩中趨緩,預計GDP增長6.6%閣下。在“三駕馬車”中,消費對于GDP增長的奉獻率顯著增大,前三季度達到78%,比上年同期高13.5個百分點,為2001年以來最高;投資奉獻率為31.8%,比上年同期低1個百分點,而凈出口奉獻率由正轉負(-9.8%)。預計2019年宏觀政策將在擴內需、穩外需兩方面同步發力,適度擴大總需求,匆匆進經濟波動增長,GDP將增長6.5%閣下。
一、新政利好消費波動增長
2019年,匆匆進消費增長的有利條件包括:一是新一輪個稅革新助推住民增收。新一輪個稅革新將起征點調高至每月5000元,3%、10%和20%三檔稅率級距擴大,同時增加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房貸利息和房租以及奉養白叟等六項支出的專項附加扣除。這對于中低收入群體的減稅幅度更大,增見成效較為顯著,而其邊際消費傾向更高,將支撐消費增長。二是消費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更趨完善。2018年9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匆匆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引發住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以及《完善匆匆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計劃(2018—2020年)》宣布,將推動優化消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和信用體系,有利于引發住民消費潛力。三是住民消費信心和消費意愿較強。2017年9月份以來,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13個月高于115,處于近三十年以來較高程度;消費意愿比例均堅持在24%以上,處于2009年二季度以來較高區間。但住民消費增長也存在一些不利條件。一是住民杠桿率快速提升抑制住民消費才能。住民杠桿率(住戶貸款/GDP)隨之從2015年的39%提高到2018年三季度的近51%,貸款還本付息壓力增大,在必然水平上擠占住民消費購買力。二是汽車、手機等消費品經過多年連續高速增長,逐步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而且汽車購置稅減半等優惠政策提前透支了局部消費需求,短期內消費大范圍增加的潛力有限。綜合思量,預計2019年消費將增長9%閣下,增速略慢于2018年。
二、穩投資政策頻出,投資增長或將加快
2019年,支撐投資增長的因素包括:一是一系列穩投資政策相繼出臺。2018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將穩投資作為“六穩”之一,隨后有關部門加快了項目審批,加大了項目貯備,推動一大宗項目開工建設,預計政策效應將逐步釋放。二是補短板成為供給側結構性革新的重點任務,特別是基礎設施等規模補短板力度將加大。2018年10月31日,國務院宣布《關于堅持基礎設施規模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各地方陸續出臺了補短板籌劃,預計基建投資將逐步回升。三是民營企業獲得各方面更大支持。2018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提出了支持民企發展6項舉措,隨后各部門、各地方支持民企的熱情高漲、新招迭出,預計民間投資將波動增長甚至進一步加快增長。綜合思量,預計2019年投資將增長6%閣下,增速比2018年有所回升。
三、國內外因素疊加,外貿增長動能將減弱
2018年,出口堅持高增長,但外貿順差顯著收窄。前10個月,以美元計價,貨物收支口、出口、進口累計分辨增長16.1%、12.6%和20.3%,增速分辨比上年同期高4.6個百分點、5.5個百分點和2.9個百分點。外貿規模特征主要包括:一是貿易順差大幅收窄,前10個月同比減少22.3%,降幅比上年同期收窄1個百分點。凈出口對于GDP增長奉獻率由正轉負,前三季度拉低GDP增速0.7個百分點。二是貿易結構繼續優化。前10個月一樣平常貿易占外貿總額的58%,比上年同期高1.4個百分點,加工貿易比重進一步下降。三是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增速高于整體。在“一帶一路”倡導推動下,中國外貿對于象越發多元化。前10個月,以人民幣計價,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增長14.8%,高出整體貿易增速3.5個百分點。四是民營企業對于外貿奉獻度提高。前10個月,以人民幣計價,民營企業占外貿比重為39.4%,比上年同期高1.1個百分點,特別是在出口中奉獻更高,比重達到47.8%。
2019年,匆匆進外貿增長的有利因素:一是穩外貿政策密集出臺。2018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將穩外貿作為“六穩”之一,從中央到地方均出臺了支持政策。比喻,從2018年8月份起實施海關收支口貨物整合申報,原報關單、報檢單合并為一張新報關單,提高通關效率;從2018年11月1日起,提高局部現行貨物的出口退稅率,并將退稅率由七檔減為五檔,加快出口退稅料理周期。二是人民幣匯率貶值增強出口競爭力。截至10月尾,人民幣兌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匯率分辨較年初貶值6.8%、1.2%、6.4%和0.9%,這客觀上有利于對于沖貿易維護主義的負面影響,將孕育發生匆匆收支口增長的感召。三是積極主動擴大進口。以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展覽會為契機,中國將削減進口環節制度性成本,降低關稅,擴大進口空間,更好饜足國內企業和消費者需求。綜合思量,預計2019年出口增長6%閣下,進口增長10%閣下,均比2018年有所放緩。(作者系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