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COP15,上海為生態城市“打樣”

  “未來,中國將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正在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高級別會議上,發出了響亮的中國聲音。

  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期間,上海作為COP15中國角主題日中唯一的直轄市代表,向世界展示:一座超大城市如何探索實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為何是上海?橫向來看,發源于青藏高原、橫貫中國的母親河長江,在上海注入東海;縱向來看,全球目前共有九條候鳥遷徙路線,上海是其中一條路線上的重要中轉點,那些穿梭于南北半球的候鳥將上海視為能量補給站。

  一橫一縱,交匯點上的上海,對長江流域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意義。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鵬說:“上海是超大城市,也是母親河的河口城市,在經濟持續發展、人口不斷增長的背景下,上海被賦予了更特殊的生態環境保護使命?!?

  綠色生態是城市“軟實力”

  6340平方公里的面積,集聚了超過2400萬常住人口。如何在高密度人口、高能級經濟、高頻次交流的情況下保護好生態環境,上海是全球觀察中國綠色發展的一個窗口。

  依水而生,因水而興,黃浦江和蘇州河這兩條母親河是上海生態保護最鮮活的場景。

  100多年前,我國第一場有正式記載的賽艇比賽在黃浦江上進行;100多年后,2022年10月,上海賽艇公開賽在蘇州河上開槳。人們感慨,歷經歲月變幻,賽艇又回到了夢開始的地方。

  “一江一河”的浪花,見證了上海生態保護的決心和成效:岸上,黃浦江、蘇州河中心城區核心段全線貫通,曾經被圍墻遮擋的歷史保護建筑“破墻露真容”;水里,2018年消除黑臭河道、2020年消除劣V類水體、2021年主要水體水質優于Ⅲ類比例達80.6%……“一江一河”告別了黑臭、逼仄與疏離,一個可賞、可游、可嬉的城市水脈讓市民群眾得以走進、親近。

  生態是一座城市的基礎“硬件”,生態好,才有底氣還河于民、還岸于民。生態也是一座城市的魅力“軟件”,生態好,亦能成為更多企業、人才落戶定居的理由。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提出,“確保生態用地只增不減”。去年召開的上海市委全會提出,要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充分發揮軟實力的“加速器”作用?!爸娜虺鞘卸加衅浯硇陨鷳B人文景觀,如紐約的中央公園、巴黎的塞納河左岸等,生態軟實力已成為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內容?!鄙虾I缈圃荷鷳B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周馮琦說。

  “要通過構建大生態,推動新城大發展?!鄙虾J蟹钯t區委書記李政說。上海五個新城之一的奉賢新城,正在加快建設三個生態圈:坐擁800多畝水面的南上海中央公園、長達44公里的新城綠環,讓市民“走得進”的國家森林城市。今年夏天,上海有40多個高溫天,奉賢只有27個。宜居宜業的特質,讓奉賢新城吸引更多人前來創新創業、成就事業。

  夯實生態基底,做強生態軟實力,上海近年來在打造生態空間方面不遺余力。市中心,用好“邊角料”建“口袋公園”,見縫插綠;外環線,環城綠帶連接楔形綠地和生態間隔帶,向環城公園帶躍升……經過幾十年發展,上海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從“一雙鞋”增加到 “一間房”,超過了東京等國際大都市。

  好生態需要“硬科技”支撐

  秋冬季節的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寒風蕭瑟中,一群群遠道而來停歇覓食的候鳥,讓這里顯得生機勃勃。

  “咔嚓、咔嚓”的快門聲里,候鳥們振翅、拍水、捕食的畫面被觀鳥人的鏡頭記錄下來?!耙孕√禊Z為例,從原來的零到300只、500只,今年年初已經觀測到突破了1000只?!币晃毁Y深觀鳥迷感慨道,“生態環境好不好,要看鳥兒的翅膀往哪飛?!?/p>

  看得見的變化令人欣喜,需要在“不容易被看見”的地方下足功夫。曾經,外來生物“互花米草”在崇明東灘瘋長,一度擠壓了鳥類棲息場所和食物來源。為了守護好“候鳥驛站”,上海依靠科技支撐,投資近12億元,在東灘開展了一場全球濕地修復領域投入最大、規模最大的工程——崇明東灘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

  如今,越來越多的鳥類來到東灘。這些精靈的每一次振翅,都像是對科研人員持續攻關的回應。生態問題就是這樣,解題過程復雜而深刻,得到的答案往往輕盈而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