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陳振濂:西泠印社為何享譽海內外?

  西泠印社創立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民間藝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也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團之一。中國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民盟盟員陳振濂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西泠印社為何能百年不衰并享譽海內外,以及金石篆刻如何從中國走向國際。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西泠印社為何能歷經119年長盛不衰、享譽海內外?

  陳振濂:西泠印社成立于清代末年,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社會混亂,并且正是西學涌入中國的時候。南社等很多知名社團都是那一時期創辦,西泠印社當時是一個不知名的小社團,由丁仁、王褆、吳隱、葉銘四位名不見經傳的杭州印人倡議發起:成立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學。清末到民國初年,大家所關注的是洋務運動、百日維新,以及后來的新文化運動。四人完全出于非功利目的關心金石篆刻,做的是當時被看作抱殘守缺的工作。這種“孤島”精神非??少F,盡管當時不被多數人理解,但他們仍全身心保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粹。

“鴻雪鏗鳴—西泠印社早期社員作品展”在南寧市博物館亮相。圖為創社四英的介紹。俞靖 攝

  在后來的抗戰歲月中,西泠印社的前輩們始終把印社當作自己的家園,為保護它甚至可能賠上身家性命。金石篆刻研究沒有止境,西泠印社之所以能辦社至今,依靠的是金石篆刻這一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還有一代代社員的精心維護和傳承。

  創立百余年來,西泠印社至今仍上承“西泠八家”余緒,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之宗旨,延續創社以來每年春秋兩季雅集、逢五逢十周年慶典和社員不定期聚會的社團運行模式,至今依然生動完好地保存著具有傳統文人氣質的文化形態。

  放眼當時,中國國內許多印學社團多的延續二三十年,少的三五年,有的甚至只是曇花一現。西泠印社則“一枝獨秀”迅速發展,創造奇跡。一脈相承、代代相傳的理想與信仰,造就了西泠印社輝煌燦爛的119年。

參觀者在浙江杭州“印匯天下——國際印社聯展”上欣賞西泠印社的參展作品。施健學 攝

  中新社記者:西泠印社有“天下第一名社”美譽,為眾多文化名人神往,其吸納社員有何種標準?

  陳振濂:西泠印社的入社要求極嚴,截至2005年歷代社員累計僅313人。

  目前,西泠印社會員只有500余名,來自中國各省市自治區和港、澳、臺地區,以及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基本囊括了海內外金石篆刻界的中堅力量,承載著當代金石篆刻藝術傳承發展的重任。西泠印社也是中國內地少數吸收海外會員的藝術團體,目前擁有50多名海外社員。

  雖然跟中國其他“國字號”藝術團體相比,“500多名社員”在數量上已是“少數派”,但這已是西泠印社近年來發展壯大后的結果。

  西泠印社歷史上一直遵循由社員推薦入社的原則,能入社通常意味著被推薦者的印刻水準獲學界認可,這是西泠印社維持高學術水準的根基。但這種推薦制也存在有才之人難被發掘的弊端,造成社員青黃不接的局面。

  因此,西泠印社從2005年開始推廣考試納賢制度吸收年輕會員,既考創作能力,也考文化知識。針對中老年名家,則依然以推薦入會為主。西泠印社的發展是有序的、高標準的,尊奉寧缺毋濫原則,每年只吸收10個至20個新會員。

  西泠印社在印學史視野下規定出每年考試的科目,例如古璽花押、唐官印封泥、多字印玉印、圓朱文將軍印、巨印……幾乎把中國璽印篆刻史的經典風格過了一遍。對于參與投稿的作者而言,更有一個意外收獲,即把古代傳統全面做了一遍研究與攻習,既打開眼界又夯實基礎。

“西泠印社115年社慶大型系列展覽”在杭州的浙江展覽館開幕。李忠 攝

  中新社記者:在金石篆刻領域,西泠印社如何推動“東學西漸”,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陳振濂:時代在發展,西泠印社也與時俱進,在社務上進行很多改革,比如海選杰出人才、舉辦研討會及展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