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國內四大證券報紙、重要財經媒體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四大證券報紙、重要財經媒體頭版頭條摘要】4月10日晚間,科創板受理企業再增5家,累計受理企業總數升至62家,總體已問詢企業家數為19家;第四批養老目標基金正式獲批,系今年首次。

  4月11日(星期四),今日報刊頭條主要內容精華如下:

媒體名稱   頭版頭條  
中國證券報   科創板鯰魚效應顯現 IPO審核周期縮短  
上海證券報   提高資產證券化有捷徑 央企金控平臺紛紛趕集A股市場  
證券時報   科創板受理企業增至62家 問詢19家  
證券日報   央行15個交易日未逆回購 二季度降準或延后  
21世紀經濟報道   中歐峰會最后一刻發表聯合聲明 雙方擬明年達成高水平投資協定  
經濟參考報   地方密集布局都市圈 打造區域增長極  
人民日報   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 推進產業開放+園區開放結合模式  

  中國證券報 ()

  科創板鯰魚效應顯現 IPO審核周期縮短

  截至4月10日,十八屆發審委共計審核12家企業的IPO申請,其中11家企業過會、1家企業被否決,過會率為91.67%。專家認為,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帶來的“鯰魚效應”開始顯現,IPO發審出現審核周期縮短、“堰塞湖”壓力緩解速度進一步加快、審核重點轉向企業信披真實性等新變化。此外,加快主業突出、規范運作的中小企業首發上市進度,需要發行人、中介機構、地方政府和證券監管機構的共同努力。

  融資門檻未變 房企發債融資成本顯著降低

  據統計,3月房企融資持續升溫,40家典型上市房企完成融資總額突破1000億元;融資成本也有所下降,主流房企境外融資成本為6%-8%。業內人士透露,盡管目前房企融資環境出現改善,但針對房企的融資門檻并沒有降低,預計未來財務實力較弱的小型開發商仍將面臨較高融資風險。

  外資亦追漲殺跌 主線仍是價值投資

  截至4月10日,北向資金今年以來累計凈流入1212.96億元,成為今年A股市場的重要增量資金。雖然近4個交易日合計凈流出近百億元,但總體流入趨勢不變。從持股特征看,北向資金重倉白馬藍籌股,甚至能左右部分個股走勢,具有較大話語權,同時持股手法多元,亦有追漲殺跌之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存在部分內地資金繞道香港再返回A股市場的情況,但這部分資金體量不大,對于北向資金來說,價值投資和長線投資仍是主線。

  七家銀行4000億永續債待發 銀行多渠道融資“補血”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以來,已有數十家銀行通過(或計劃)發行二級資本債、優先股、可轉債、永續債、金融債和定向增發等方式補充資本金。業內人士表示,受表外業務回歸表內帶來較大的資本壓力、籌建理財子公司等需要大量資本及銀行承擔向實體經濟信用投放的重任等多因素影響,當前銀行補充資本的要求非常迫切。

  上海證券報 (

  提高資產證券化有捷徑 央企金控平臺紛紛趕集A股市場

  近一個月,已有3例央企金融資產和資本控股公司(統稱“金控平臺”)尋求重組上市或買殼:置信電氣獲注控股股東國家電網旗下的金控平臺英大證券、英大信托;東方能源獲注“國家電投集團資本控股公司”;中核資本則擬入主同方股份。加上此前已完成證券化的中油資本、中航資本、五礦資本等,央企金控平臺資產證券化趨勢愈發明顯。

  對接科創板 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正式啟用

  4月10日,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啟用儀式在上海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舉行。作為承擔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和對接科創板兩大任務的載體,服務基地采用“線下+線上”的雙重服務模式,發揮上海金融要素市場集聚輻射功能,滿足長三角企業多層次融資需求,優化區域內的資源配置。

  紛紛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國內外機構傳遞的是什么信號?

  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摩根大通、匯豐銀行以及國泰君安等國內外機構紛紛宣布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這傳遞出什么信號?

  多重誤判釀苦果 *ST集成鋰電業務淪為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