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新經濟“抓周”:全年破發率高達82% 股東與基石“含恨”離場

  即便港交所拉開了新經濟時代的帷幕,也不能給所有人帶來盛世的眷顧。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正式實施《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據智通財經APP了解,這是港交所近25年來最大的一次上市機制改革,為三類企業赴港上市打開了“綠色通道”:未有盈利/收益公司、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以及合格發行人第二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此次上市改革非常透明,充分聽取了283份有關上市規則架構的諮詢意見,最終決定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以及合格發行人第二上市兩種可能性針對所有新經濟公司開放,而未有盈利/收益公司的上市渠道現階段僅限于生物科技公司。這種與市場的良性互動過程給予了投資者非常大的信心。

  “這一重大改革將讓香港成為孕育創新公司的搖籃?!备劢凰姓偛美钚〖泳捅硎?。此后,香港資本市場便迎來了小米集團-W(01810)、美團點評-W(03690)、平安好醫生(01833)、歌禮制藥-B(01672)、百濟神州-B(06160)等一批新經濟明星企業的上市熱潮,并出現一天8家公司同時上市的盛況。

  但是,這些聚焦了市場所有鎂光燈的新經濟明星企業們,并不是每一個都給市場帶來了驚喜,反而部分落得上市即破發的尷尬局面。顯然,即便是在港交所擁抱新經濟的大時代下,也不是普天同慶的盛世。

  如今,站在新時代開啟一周年的時間點上,回顧新經濟企業們的過去一年的表現:有的率先獲得市場的認可,股價不斷攀升創新高;有的才被市場所熟悉,剛剛完成筑底;有的剛交出了一份讓市場信服的年報,開始走出低谷開啟反彈之路。至于未來,這些新經濟企業們是會帶來驚喜還是意外,基石投資者也開始給出心中的答案。

  首日破發率41%,全年破發率82%

  自港交所推行《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后,一大批披著“新經濟”光芒的明星企業便積極赴港上市,成為港股IPO市場上一道又一道靚麗的風景。但與上市之初的火熱相比,居高不下的破發率卻讓市場倍感寒意,讓人喜悲雜陳。

  據智通財經APP不完全統計,自去年4月30日《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正式生效至今,共有22家新經濟企業在港上市。

  2018年5月4日,平安好醫生作為“互聯網醫療第一股”率先登陸港股,打響了新經濟時代的第一槍。而在平安好醫生上市前后,小米集團和歌禮制藥分別于5月3日和5于7日,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材料,也拉開了港股同股不同權和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序幕。此后,51信用卡、映客、美團點評、同程藝龍等一大批新經濟企業便在奔赴港交所的路上。

  但面對新經濟企業的上市熱潮,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則提示投資者要冷靜面對。他認為,對新經濟公司,及其新興的商業模式,投資者往往了解不夠,一時頭腦發熱涌入投資存在一定風險。加之今年市場很動蕩,經濟疲軟,市場風險四伏?!疤貏e是散戶,在需求很旺盛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任何一窩蜂的事情經常會有不好的結果?!?/p>

  結果不難想象,在2018年上市的17家新經濟企業,7家首日即破發,破發率為41%。截至2018年底,僅3家守住了發行價,破發率為82%。

  對于新股破發率高這一問題,李小加發文回應稱:“不少投資者常有一種誤解,認為破發的都是壞公司,好公司股票是不會破發的。其實,新股是否破發與上市公司的質地優劣并無必然關系。破發的參照系只是IPO時的發行價,只是投資者根據市場冷暖、估值高低調整預期的一種自然反應?!?/p>

  估值過高是硬傷

  事實上,新經濟企業破發的根本原因在于定價過高。

  據智通財經APP了解,在這些新經濟企業赴港上市之前,恒生股指僅為8-9倍PE,香港市場以銀行、地產、制造業等傳統公司為主導,這些公司估值普遍不高,PE大致在5-6倍,PB低于1倍也是常態表現。

  但從去年以來,大量新經濟公司進軍香港,估值可高達50倍PE以上,甚至部分企業只能用PS(市銷率)估值。為此,一二級市場的基金經理還相互吐槽,二級市場基金經理詬病一級市場泡沫嚴重,而一級市場基金經理則認為二級市場誤解新經濟及獨角獸企業模型,需要重構新認知。